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近日,广东省食药安办(省市场监管局)、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自制发酵、腌制食品可能被肉毒梭菌污染,在厌氧环境下产生肉毒毒素。请广大公众不要盲目自制或购买来历不明的发酵、腌制、罐头食品,不食用已经腐败变质食物,畜禽肉制品要煮熟煮透,谨防食物中毒风险。
母子确诊为确为A型肉毒素中毒
日前,南方医院急诊科ICU收治了两位病情危重的患者,母子俩因不明原因先后出现头晕、四肢乏力、声嘶、吞咽困难等症状。二人已在外院多次就诊,仍未明确病因,到南方医院就诊时已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无法站立等表现,情况紧急。
因两人同时发病,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高度考虑为食物中毒。入院后,科室李旭主任带领团队迅速开展全面检查,然而患者病情快速进展,入院当晚母亲和孩子即先后进行了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抢救措施。在无法有效沟通的困难下,急诊科团队经过多方排查,最终将目标锁定为肉毒素中毒。经与医院、广州市疾控中心等多部门沟通协作,通过送检血液等标本检测,母子俩均明确为A型肉毒素中毒。在持续给予肉毒抗毒素、呼吸机辅助通气等综合治疗下,母子二人终于康复出院。
出院后,二人均恢复良好,孩子母亲感激南方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自制食品中或藏有“毒素之王”
究竟什么是肉毒素中毒?李旭表示,要了解肉毒素中毒,首先要认识一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它是一种广泛存在土壤、灰尘、水生沉积物和各种农产品中的细菌,在厌氧环境下,能分泌一类具有极强致死性的神经毒素,即肉毒素。肉毒素有“毒素之王”的称号,它的毒性大概是砒霜的1000万倍,对人类的致死剂量为0.1~1.0μg,纯化结晶的肉毒素1mg能杀死2亿只小鼠。
“肉毒素常用于医疗美容中,不规范注射或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可引起医源性中毒;进食被梭状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就会引起食源性中毒。”李旭指出,食源性中毒常见于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腌制食品或储存不当的罐头食品,如臭豆腐、香肠、腊肉、火腿、豆瓣酱、泡菜及鱼类制品,也见于发酵的面制品等。婴儿因肠道屏障发育不完善,如果进食了被污染的蜂蜜、奶粉、水果等也可能引起中毒。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因毒物检测手段匮乏,患者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和延迟诊断的情况。
“如果出现头晕、无力、视物模糊、复视、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胸闷憋气或是下行性瘫痪、眼睑下垂、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就医。”李旭解释,肉毒素中毒以运动神经麻痹为主,多表现为急性对称性下行性迟缓性瘫痪,严重者出现四肢无力和呼吸困难,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根据肉毒素抗原不同,分为A~G共7个血清型,其中以A、B最常见,E型较少,F型罕见,往往A型肉毒素中毒的临床症状最重。他表示,潜伏期与摄入剂量、分型、自身情况等相关,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且进展迅速,一般为12~48小时,也有1~2周才发病。
如何预防肉毒素中毒?李旭提醒大家,生活中注意罐头食品和腌制食品的制作和保存,如发现过期或罐头有膨胀现象,应立即丢弃,不可再食用。考虑家庭等私人环境缺乏成熟、安全、可靠制作条件,易发生食品被污染的可能,不建议盲目自制发酵或腌制食品。
另外,食用食品前,建议高温加热(如80℃加热10分钟或更长时间),可以降低肉毒素中毒的风险。冷冻熟食应彻底解冻后经充分加热再食用,禽畜类食品建议煮熟煮透,或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通讯员:李晓姗、屈理慧、娄安妮)
以上就是关于《爱吃自制腌制食品?专家紧急提醒:小心食源性中毒》的全部回答内容,仅代表网络医生发布者个人观点,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自身情况,请您咨询医生的建议,并结合改变生活习惯来综合治疗。ICU里的温情故事:敲开一扇门,一群人温暖一颗心
近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ICU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位年轻的未婚小伙,在工地工作时突然感到右侧肢体无力,右上肢无法抬起,右下肢不能站立,同时头枕部剧烈疼痛。工友连忙拨打120,送至该院急诊就诊。患者头颅CT显示“脑出血”,情况比较危重,手术后立即送到ICU进行观察治疗。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jibing/kangfu/410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