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一、初次面诊
患者郝女士,58岁,2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乳头溢血(如图),偶有左乳房疼痛,后因症状加重就诊,行乳腺超声结果示:左乳导管扩张并有回声团,考虑导管内病变,BI-RADS 4b类。
二、治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乳腺MR,结果提示:左乳中央区导管扩张,考虑下象限导管内结节,符合BI-RADS 4类。初步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予行左侧乳腺病变导管及附属腺体切除术,术中可见左侧乳管主导管内乳头状瘤样病变(如图)。
术后送病理检查,病理提示:1、(左乳病变导管及附属腺体)组织改变符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右乳肿物1、2)组织改变符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如图)。
三、治疗效果
手术过程顺利,完整切除肿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给予伤口冰敷、止痛等处理。
四、注意事项
手术后注意事项
1、乳腺术后绷带加压包扎,术后48小时后可以自行拆绷带,术后1周伤口位置冰敷,至少一天3次,每次至少半小时。不服用三七,田七,阿司匹林等活血和抗凝类药物。
2、出院后切口无明显渗液,可每2-3天换一次;如伤口渗液较多,建议每1-2天换药一次。
3、术后1周内伤口疼痛,可适当服用“奥达先”止痛,或“二代头孢”消炎。
4、术后2周,门诊查看伤口,并查询病理报告。
5、如术后伤口有血肿,淤青,属于常见情况,一般2-3周后会好转。如出现化脓,高热(>38.5度)请至我院/当地医院门诊/急诊就诊。
6、手术1周之后可适当淋浴,但不建议泡澡。请在淋浴后,擦干伤口,碘伏消毒,并纱布重新包扎。
备注:术后感觉伤口处痒痒的感觉,这是伤口在愈合的一种表现,请勿紧张,这是正常现象。
术后要定期复查,包括乳腺钼靶检查、乳腺彩超等。
五、个人感悟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大导管的良性肿瘤,常孤立、单发,少数可累及几个大导管。多见于经产妇女,以40-45岁居多。本病病程长,少数可发生癌变。发病的原因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
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多以乳头溢液就诊,多数是在内衣上发现血迹或黄褐色污迹,无疼痛和其他不适,挤压乳头时见乳头溢液。少数以乳房肿块就诊,而以肿块就诊者,病变多在中小导管。乳头溢液的性质一半左右为血性,其次为浆液性溢液。45岁以上血性乳头溢液者癌变率较高。对于有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的患者,如能在乳晕附近扪及1cm以下的圆形肿物,则95%的患者可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对于只有溢液而不能触及肿块的患者,可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彩超、乳腺导管造影、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或乳管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明确诊断者均应手术治疗。手术是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伴有乳头溢液的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建议行开放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病变导管系统在内的象限切除;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行开放手术或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手术。当病变多发累及全乳时,可考虑预防性乳房切除或皮下乳腺切除±乳房重建。另外,导管内乳头状瘤易复发,术后患者也应定期复查就诊。
以上就是关于《58岁女性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恢复良好》的全部回答内容,仅代表网络医生发布者个人观点,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自身情况,请您咨询医生的建议,并结合改变生活习惯来综合治疗。女性乳房恶性肿瘤术后复发,综合治疗治愈
患者今年30岁,因发现左侧乳房包块1年,到外院就诊,确诊为左乳癌。入院后术前经过新辅助化疗,肿瘤有明显的缩小,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5个月后复查发现胸壁复发转移,再次进行化疗 手术。2022年07年门诊复查考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IV期,目前正在进行化疗和靶向治疗。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kepu/wk/13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