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男性患肠息肉病并直肠癌变,经治疗达到临床治愈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一、初次面诊
25岁的年轻男性患者,有结直肠息肉的家族史,2021年11月因“全身乏力伴便血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明显贫血和营养不良,完善肠镜检查提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其中直肠近肛门处已形成环周肿物,直肠指诊较为固定,病理活检提示癌变,基因检测明确APC基因的致病突变,为进一步综合诊治而收治入院。
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直肠癌变
基因检测明确APC基因的致病突变
二、治疗经过
患者进一步完善盆腔增强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并肛提肌侵犯及系膜淋巴结转移,暂不适宜手术,遂先予以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具体方案为长程放疗结合CapOx化疗(即卡培他滨 奥沙利铂双药联合化疗)。待直肠肿瘤退缩后,行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术以及回肠造口术。
盆腔增强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
三、治疗效果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再次评估直肠肿瘤退缩满意,遂行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术,为了保证肿瘤的根治,不得不放弃了保肛,而行永久性回肠造口术,达到了根治性切除的目标和要求,回肠造口排气排便良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周期。
四、注意事项
很高兴这位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患者能及早发现病情并积极就医,经过一系列治疗后平安出院。FA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结直肠多发腺瘤为特征,主要是由APC基因胚系变异所致。FAP患者几乎都存在明确的家族史,就像这位患者一样,FAP可导致患者的结直肠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弥漫性多发腺瘤样息肉,且弥漫性多发腺瘤样息肉常伴有出血、糜烂等。若发生溃疡狭窄,多为癌变征兆。多数FAP患者15~25岁即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粘液便等相关症状,或可合并贫血及体重减轻等。FAP发病隐匿,患者起初症状并不明显,不易被察觉,症状明显时可能已经发生了癌变。
五、个人感悟
经过治疗,患者的状态慢慢变好,这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目前,FAP是临床公认的癌前病变,如未经医学手段进行干预,任由FAP继续发展,则极易会发展为结直肠癌。对于确诊的患者,一般提倡早期根治/预防性手术治疗,而早期手术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推迟治疗,且可以采取微创的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 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该术式切除了可能发生恶变的全部结直肠,还可保留肛门,避免永久性造口。并且可将回肠做成储袋,能暂存大便,有效减少术后排便次数,是目前治疗FAP的经典术式之一。而目前临床上,因FAP发病隐匿,手术通常被推迟进行,多数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最后被迫放弃肛门,就像此例患者一样。因此,呼吁有FAP家族史或者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测和积极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25岁男性患肠息肉病并直肠癌变,经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的全部回答内容,仅代表网络医生发布者个人观点,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自身情况,请您咨询医生的建议,并结合改变生活习惯来综合治疗。58岁女性罹患超低位直肠癌,采取保肛治疗
一名58岁的女性,因超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离肛门口仅3cm)于外院就诊,告知需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永久性结肠造口而不愿接受,来我院就诊经仔细评估后行腹腔镜下经腹经肛联合入路的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resection,ISR),既达到了根治性切除的目标和要求,亦保留了较完善的肛门括约肌功能,目前随诊控便排便功能满意。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kepu/nk/290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