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2024年11月27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功开展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日间手术。
至今,已有9例患者受益于此创新模式。其中一位患者的故事,时光穿梭了15年。如今,这位患者再次找到何伟教授,重启当年约定的“换髋计划”
一张泛黄病例背后的故事…
“何教授,您看这张2009年的病历,当时您说我的髋关节还能‘撑一撑’,等到不行的时候再换,现在我来赴约了!”2025年2月,42岁的张明(化名)拿着泛黄的就诊记录走进诊室,左髋刺骨的疼痛让他不得不拄拐行走。
15年前,他因左髋反复疼痛在何伟教授门诊确诊为“左髋关节病”,何伟教授评估后建议先行保守治疗。
如今,X光片显示,他的左髋关节间隙已完全消失,股骨头严重变形——是时候重启当年约定的"换髋计划"了。
△ 术前X光提示:左髋间隙明显变窄,股骨头增生
术前:十五年“钢铁侠”的生存之战
身体困境
“年纪轻的时候症状还好,但是这几年我的髋关节就像台生锈的机器,每天起床要先给髋关节‘热机’一段时间才能迈开步子走路,最近情况更加严重,我就想着不要再拖了。”
心理挣扎
“听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是最成熟的外科手术之一,但在网上了解到换关节至少要住院一星期,像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根本不敢停下工作顾身体。”
当在门诊听到何教授提出“日间手术24小时出院方案”时,张明坦言最初难以置信。医护人员现场播放了2024年我院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日间手术患者的康复视频:术后6小时站立尝试行走、次日独立行走的画面,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看到视频里那个和我一样跛行进来的病友,出院时居然能自己正常行走,我知道这就是希望!”
术中:多学科协作的极速手术日
精准到分钟的流程
07:30 入院
急诊收费处协助快速办理入院手续。
07:40 病房
抵达病房,医生开具医嘱,护士完成采血、生命体征测量等基础术前检查。
08:00 医技科室
由专人及时运送血标本,检验科完成术前必备检验结果,B超室、放射科协助进一步检查。
09:00 药房
术前用药及时配备及运送。
09:30 手术室
送入手术室进行麻醉,等待手术。
10:30 手术
从切开皮肤到完成假体安装,过程非常顺利,用时不到30分钟,出血量小于100毫升。
术后:24小时见证医学奇迹
△ 术后X光片提示:假体位置良好
康复时间轴
术后2小时
在护理团队指导下进行踝泵训练预防血栓。
术后6小时
借助助行器完成首次站立,“当脚掌重新感受到地面温度时,我差点哭出来”。
术后12小时
独立完成下床行走,家属感叹“比剖腹产恢复还快”。
术后24小时
自行走出医院大门。
家属心声:被重新定义的就医体验
张明家属算了一笔账:
1. 时间成本
传统模式请假7天陪护→日间手术仅调休1天
2. 经济账
住院费节省60% 护工费全免
3. 情感价值
“以前他总怕拖累家人拒绝手术,现在每天和孩子比赛做康复操,家里多了笑声少了药味”。
当张明在诊室流畅地演示"跷二郎腿"动作时,这个被写入髋关节置换手术禁忌清单的动作,此刻成了医学突破的最佳注脚。
从"熬着等手术"到"主动选择手术",日间手术模式改变的不仅是住院时长,更是患者重启人生的勇气——这或许便是现代医疗最动人的温度。
(通讯员:安俊停)
以上就是关于《重启15年前的约定,一位髋关节置换患者的“24小时重生记”》的全部回答内容,仅代表网络医生发布者个人观点,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自身情况,请您咨询医生的建议,并结合改变生活习惯来综合治疗。95岁老兵获新生:多学科协作助高龄老人跨越"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老年人髋部骨折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也是骨科的“老年杀手”20%的患者会在一年内死亡20%患者将在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老年人摔不起最近,95岁的老兵郑伯(化姓)就遭遇了同样的考验不同的是他积极接受了手术治疗我院创伤骨科主任刘兴漠主任医师联合多学科团队减小高龄、基础病对手术的影响顺利帮助郑伯进行关节置换术后郑伯恢复良好已经回家修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jibing/guke/410478.html